七绝·暮江吟

白居易

一道残阳铺水中,半江瑟瑟半江红。

可怜九月初三夜,露似真珠月似弓。

七绝·暮江吟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

【七绝·暮江吟注释】

残阳:落日的余晖。

瑟瑟:碧绿色。

怜:爱。

真珠:即珍珠。

【七绝·暮江吟译文】

落日的余晖斜铺在江面上,江水半边为青绿色,半边泛着红色。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,露水像圆润的珍珠,月亮像一张弯弓。

七绝·暮江吟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

【七绝·暮江吟赏析1】

这首诗是诗人自求外任,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见,随口吟成的一首格调清新、意象明丽的七言绝句。不仅语言通俗、构思精巧,而且比喻新奇、工致入画,同时巧妙地运用了重言错综的句式,两用“半江”,连缀二“似”,不顾近体诗绝句避讳“重字”之忌,成功地加强了意象的鲜明性、情感的真挚性,使诗歌的音韵具备了循环、复沓的和谐之美及严谨流动的声情之美,成为运用“重字”难能可贵的范例。爱新觉罗·弘曆赞其“写景奇丽,是一幅着色江图”。(《唐宋诗醇》卷二四)半碧半红,色彩绚丽,历历在目。

这幅着色秋江图,摹晚霞江景、写新月寒露,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。一个“铺”字十分精当,准确地写出了太阳落山时光线投在大地上的角度,此时的阳光几近铺在江面上,所以才出现“半江瑟瑟半江红”的奇异景象。又以“九月初三夜”准确的时间入诗,未知何指?而且前冠以“可怜”二字,颇费猜测。有的论者断言“明记时日,多有事在。……或有所指,但已无考。”(《唐人绝句精华》)见仁见智,各得其妙。

“可怜”,可爱也。从这首诗所透露的消息,可以看出,白氏已非“不以嘲风雪弄花草为能事”者,更非“避祸远嫌,不复谔谔直言”的元和谏官了。

诗人经过细致观察,摄取典型景物,准确把握特征,写景真切动人,比喻妥帖入微,巧妙地将红日西沉的黄昏和一弯新月的夜晚的江景、月色连成一幅色彩缤纷、景物变幻的图画。这幅画,诗虽四句,却划分两组:一组是一道残阳斜铺江中,光芒射处一片红色;日光照射不到处仍呈碧色。而另一组则暮色苍茫,晶莹的露水如闪动的粒粒珍珠,碧蓝天空的月亮象一弯弯的弓。构成黄昏到夜月初升时这一段时间推移之中的美丽景色——暮江图,同时也就寓情于景了!

【七绝·暮江吟赏析2】

《暮江吟》是白居易“杂律诗”中的一首。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,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。

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。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。“一道残阳铺水中”,残阳照射在江面上,不说“照”,却说“铺”,这是因为“残阳”已经接近地平线,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,确象“铺”在江上,很形象;这个“铺”字也显得平缓,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,给人以亲切、安闲的感觉。“半江瑟瑟半江红”,天气晴朗无风,江水缓缓流动,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。受光多的部分,呈现一片“红”色;受光少的地方,呈现出深深的碧色。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,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,暮江细波粼粼、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。诗人沉醉了,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。

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。诗人流连忘返,直到初月升起,凉露下降的时候,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。诗人俯身一看:呵呵,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。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,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!用“真珠”作比喻,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,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,露珠闪烁的光泽。再抬头一看:一弯新月初升,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,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!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,压缩在一句诗里──“露似真珠月似弓”。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,想起此时正是“九月初三夜”,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,直接抒情,把感情推向高潮,给诗歌造成了波澜。

诗人通过“露”、“月”视觉形象的描写,创造出多么和谐、宁静的意境!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,描容绘形,令人叹绝。由描绘暮江,到赞美月露,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,而“九月初三夜”的“夜”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,它上与“暮”接,下与“露”、“月”相连,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,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,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、热爱之情。

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(822)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。当时朝政昏暗,牛李党争激烈,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,自求外任。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。途次所见,随口吟成,格调清新,自然可喜,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。

(张燕瑾)

【七绝·暮江吟赏析3】

画面感更强的,是白居易这首。

这是九月初三的江景,因此只有新月,之前则有夕阳。但,把落日余晖映照在江面说成是铺在水中,却生动而精准。铺,甚至比用“洒”还要好。洒是自上而下,铺是徐徐舒展。长江中下游多为宽阔原野,地平线上的光芒可以贴着江面从容不迫地铺开。也正是在这种不疾不徐之中,我们感受到秋阳的明媚与柔和。

但,残阳只有一道。

于是,我们便看到了这样动人的画面:长空天高云淡,江水波澜不兴,向阳的那边波光粼粼红光闪闪,光照不及的另一半则碧绿碧绿有如名叫“瑟瑟”的宝珠。这样两种对比鲜明瞬息万变的色彩竟然融为一体,难怪古人把这首诗称之为“着色秋江图”。

何况还有银色。

银色的是月亮,只不过是新月,所以比喻为弓。九月初三月亮升起时已在深夜,天空降下的寒气也在草上结出了露珠。这些露珠在清辉之下晶莹剔透,就像珍珠镶嵌在绿毯,与弯弓般的新月相映成趣,当然要说“露似真珠月似弓”了。

弓是弯的,珍珠是圆的,江水则一半红一半绿。然而这种对比却毫无违和之感,反倒让人觉得平缓舒展,安闲恬静,同时又风情万种,摇曳生姿,实在是看似寻常不寻常。

什么叫诗情画意?这就是。

【七绝·暮江吟赏析4】

此诗约作于长庆二年(822)九月初三,作者赴杭途中。诗写当天傍晚到夜幕降临时分的江上风光。

先写红日西沉的江景。用一“道”不用一“轮”,就不是写落日,而是写落日在水面的浮光,像“铺”在江面之上。故有“半江红”的奇观。而另外半江由于背阴或由于观察角度的缘故,水色如同碧玉。“瑟瑟”本是一种碧色宝玉名称。《新唐书•西域传》言德宗“求玉于于阗,得瑟瑟百斤”。借以代言绿色,不仅写出水色透明的质感,而且在字面上给人以寒意——抓住了九月江边气候的特点。当然,这“半江”与那“半江”,不是一刀切,而是动荡参差,十分美妙壮观。

后二句写新月东升后的江景。时间发生了跳跃。“九月初三”,月属上弦,形如“玉弓”;下露的时候,月下细圆发白而密集的粒粒露珠,又多么像刚刚出蚌的颗颗“真珠”。这玉弓般的月牙,与“真珠”般的露,是月夜最惹人注目的形象,写出它们也就写出了整个儿的月夜。这景象是澄澈、清凉的,在热闹耀眼的日落景象后出现,尤为可爱,沁人心脾。

全诗写江景富于变化,设喻精确华美,有明喻(露似真珠,月似弓),有借代(半江瑟瑟)。盛唐诗人写景多意笔,像这样精工细致的工笔画还是新的消息。诗有三句纯写景,有一句却是纪事兼抒情,这就是第三句。“九月初三夜”点出准确的季候、时间,“可怜”(可爱)二字则是抒发赞美之情。这一句用在上下联交接处,造成一种时间推移感,使上下联若断若连。同时它是虚写,与前后的三句实写相济,使全诗显得空灵不板。

(周啸天)

七绝·暮江吟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

文章标题:七绝·暮江吟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

链接地址:/shangxi/5994.html

上一篇:买花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

下一篇:问刘十九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

="https://www.libaishige.com/shangxi/5984.html" target="_blank">卖炭翁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
  • 花非花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
  • 新丰折臂翁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
  • 建昌江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
  • 寒闺怨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
  • 杭州春望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
  • 杨柳枝词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
  •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
  •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
  • 村居苦寒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
  • 杜陵叟-原文注释翻译赏析(白居易古诗)